莆田第五中学 龚哲山
中国政治制度史以中国历代政治制度为研究对象是以现代政治理论为指导,以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变化为主线,主要分专题研究中国历史上的行政、法律、监察、军事、经济、职官等方面的制度,以及历代颁行的典章法令及其嬗变的专门史,它的内容包括了行政制度史、法律制度史、军事制度史、经济制度史、政治思想史、行政管理史、官制史等多方面。着重分析历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变革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从广义范围理解,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国体和政体,体现着国家的阶级内容和政权的构成形式。从狭义范围理解,政治制度就是指国家的政治体制,是不同时期统治阶级的统治政策和采取的方式。
恰巧必修一历史用书的主题是政治文明历程,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与经济、文化密切相关。政治变革是社会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先进的政治制度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而落后的政治制度则会破坏优秀的文化,成为生产力的桎梏。例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曾经有效地维护了以君主为核心的统治秩序,但也曾经引起统治营垒内部的倾轧斗争,导致自乱营垒。有些监察官在时局动荡、党争炽烈时,往往分成派系,成为政治斗争的附庸。
中国在长期的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曾制定颁布学习了多种政治制度,主要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荣。例如在中国近代时期,我国面对外忧内患的情况下,甚至一度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为了寻求一条适合中国自身发展的道路,我国踏上了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艰难历程。从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到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从冯桂芬的“四不如夷”到洋务派“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民族危机,国难当头,什么才是解救危机之道?
20世纪初,清政府迫于国内外压力实行新政,进而发展成“预备立宪”,开始进行体制改革的种种探索。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权“神圣尊严,不可侵犯”,皇帝“统治国家之大权,凡立法、行政、司法,皆归总揽。”1911年清政府宣布组成第一届责任内阁,强调:“黜陟百司,系君上大权,议员不得妄加干涉”。可见,清政府的政治制度并未真正跳出君主专制,而是装上了迷惑世人的外衣。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宣布推翻“恶劣政府之根本”——君主专制制度,代之以“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它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重申了“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等民主自由权利。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对历史和现代产生过的不容低估的影响。中国现代政治制度自中华民国开始以宪法形式加以确立以来,各种政治力量在内外矛盾的困扰下,寻找现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真正方向,进行各种尝试,探索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路径,在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发展历程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中国现代政治制度自出现以来,受到世界三种政治治理模式的影响:一是德、意、日法西斯主义的独裁治理模式,在20世纪30年代曾经盛极一时,对当时的中国有很深的影响,是蒋介石政府所刻意追求的目标。二是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治理模式,从兴中会、强学会到以后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都将此作为追求的目标。三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形式,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中国人民终于选择了这种治理形式。
当然,在政治进步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回避。那就是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约束政府权力、使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和利益诉求能够得到顺畅表达的机制,以便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实际工作者在体制创新方面的实践,更需要政治学的发展和政治学专业人才的智慧与理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