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行知文集》体会
浏览次数:    时间:2016-09-06 15:47:17

莆田五中  薛继晶 

 

通过品读《陶行知文集》,总是感到有一位温和睿智的老人在历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无论是从师德方面如何做一位好老师,还是从业务方面如何提升专业能力,从他的著作中都可以感受得那穿越历史沉淀下来的智慧光芒。

我就先生的三句话,谈谈我对陶先生的教育理念的理解和反思。

一、生活即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先生是先死,学生是学死!先死与学死所造成的国是死国,所造成的世界是死世界。”

——摘自《陶行知文集》

按照陶先生的理解,我们当数学老师的,讲的不是理论联系实际,因为如果是这样,就显得理论和实际生分了,我们讲的是实际生活中的理论,我们利用理论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要求,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巧妙的不着痕迹的引用,以便浑然一体,不使学生觉得生硬为说明理论而生造出事例来。

在作为教育工作者时,教育理念要生活化,比如行为养成,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去拥抱社会和未来,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的多样性决定了学校教学的多样性,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在学校都培养下达到统一的,整齐划一的标准,也不能使用统一的教学方式去教育孩子,那与机器流水线有何两样?

先生说:“需要因材施教。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对此,我们“首先要认识每一个学生,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它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这样的道理,我们都知道,因材施教是达成个性教育的不二法门,但是因材施教,背后要付出的,是巨大的心力,靠的是教师的无私奉献和良心工程,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要草去”的觉悟。

另外一点是要解放学生,解放他们的心,解放他们的时间,让他们能够呼吸室外的新鲜空气,让他们能够走出所谓的象牙塔,去感受社会的美好和复杂,让他们对自己当下的境况有比较客观的了解,让他们的心能够追随自己的脚步,而不是慢慢麻木,随波逐流;当然学校也可以是社会,需要有大量的社团活动去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去处事,学会如何去和其他人打交道,如何去从无到有建立,只有去做事,去动手,才这个过程有才可能产生真正对他们一生影响巨大的收获。

三、教学合一:

陶先生的教学哲学是,教师不是如何去教,而是教人如何去学,教人怎么发现问题,教人怎么解决问题,教人怎么学习前人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学会去培养自己的学习和发展能力,培养自身的思维习惯,和后世的授人以渔的理念是一致的,在读书中我不断反思,如何做到,转变观念到转变教学形式,和教学技巧,是当前遇到的最重要的问题,在教学中,多一点等待,多一点引导,多一点总结,多一点放手!

另外,先生的教育理念还在于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一个人格不够高尚和伟大的老师,他的生命教育和理念教育必然是苍白无力的,“爱优秀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可以做到,爱长相貌丑的孩子才难”;推而广之,爱优秀上进的孩子容易,爱上那些看似调皮、捣蛋,自我放弃的孩子才是真正的难,而缺乏爱的往往是这些学生!

在教习学生实现价值目标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教师自我价值的养成与实现,与学生同步成长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的过程,谦卑和虚心是所有教育工作必须有的品质,傲慢和自大是所有人要警惕的原罪,教学合一,如斯而已!

以上是我在学习中的一点不成熟的感触,不成系统,零零散散,由于时间的关系,还没有熟读深思,拿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抛砖引玉,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