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织密织牢学生心理健康防护网,提升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我校于2025年11月12日由德育处组织召开“高危学生心理预警工作流程”专题会议。与会校领导及各职能部门、年级负责人、心育组教师齐聚一堂,共同聚焦当前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新形势、新挑战,旨在优化与完善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会议伊始,林建明副校长强调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他指出,全体相关人员必须高度重视,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将心理危机干预作为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基石,要求各部门、各岗位协同发力,确保预警及时、干预精准、处置得当。
吴志斌副校长结合教育教学管理实际,指出心理健康教育需与德育、智育、安全教育深度融合,要求教务处、德育处、各年级段长在日常管理中密切关注学生动态,为心理预警提供第一手信息和有力支持。

会议核心议程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规范常规心理咨询流程,夯实预警基础
心育组组长林一平老师首先系统汇报了当前学生常规心理咨询的标准化流程,涵盖预约、接待、评估、辅导到记录等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她重点剖析了近几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面临的七个具体棘手难点,并现场向与会各职能部门提出了明确的协同支援请求。林老师强调,破解当前工作瓶颈、夯实预警基础,关键在于各部门的联动与支持。唯有构建畅通无阻的心理咨询渠道,共同营造安全、信任的咨询环境,才能为早期精准发现心理高危学生提供坚实有力的专业支撑。

二、明晰非咨询范畴个案处理路径,畅通转介渠道
针对超出学校心理咨询服务范畴的严重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个案,会议重点讨论了规范转介机制。明确了由心育组进行初步评估判断后,依据相关规定和流程,及时、稳妥地向专业医疗机构转介,并同步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解释工作,以及校内后续的跟进支持安排。
三、完善“五闭环”管理机制,提升协同效能
结合当下社会变迁与学生心理变化特征,与会人员就如何优化我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现、监控、干预、转介、善后”五个关键环节进行了深入研讨。发现环节:强化全员育人意识,依托班主任、科任教师、宿舍管理员、学生干部等构建全方位、无死角的信息监测网络,鼓励朋辈关怀,提升早期识别的敏感性。监控环节:建立动态更新的高危学生心理档案,心育组、年段长、德育处、安保室等部门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对重点关注学生实施分级、动态管理。干预环节:明确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小组(由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心育教师构成)的启动机制与工作职责。确保一旦发生危机事件,能够快速响应,按照预案开展综合评估与紧急心理援助。 转介环节:进一步细化与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合作流程,确保转介通道高效、顺畅,并做好转介期间的衔接与陪伴支持。善后环节:制定危机事件事后处理预案,包括对受影响学生的持续心理支持、对相关学生群体的心理疏导、家校沟通以及事件总结反思,促进校园生态修复。会议进一步强化了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各成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责任担当,明确了其在“五闭环”机制中的具体职责与协作要求。德育处、教务处、学服中心、安保室及各年段负责人均表示将坚决履行职责,加强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本次专题会议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细化了流程,为我校构建更为科学、系统、高效的高危学生心理预警与危机干预工作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必将有力推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校园的和谐稳定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撰稿:林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