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莆田市普通中学第七场市级教学开放活动期间,莆田第五中学于10月16日举办了高中数学"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活动。本次数学学科以《2.2直线的方程》为共同课题,莆田第五中学陈建英老师、莆田第十二中学林伟老师以及莆田十八中学沈兰玉老师分别进行了风格各异、各具特色的课堂展示,为与会教师呈现了精彩的教学研讨课例。
课堂展风采,异构显真章
第一节课由莆田第五中学的陈建英老师执教。陈老师从"如何用代数语言精准描述一条直线"这一核心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系统梳理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截距式与一般式,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形式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转化逻辑,构建了完整的知识网络。在例题设计上,陈老师特别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例1通过"截距绝对值相等"的条件,引导学生进行严谨的分类讨论;例2"台球路径问题"巧妙运用对称变换,将复杂的反射路径转化为直线问题,展现了数形结合的妙用;例3"直线与线段相交"问题则通过几何直观与代数运算的双重角度,培养学生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维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她特别重视引导学生从几何直观出发建立代数表达,再通过代数运算研究图形性质,充分体现了对解析几何本质的深刻理解。
莆田第十二中学林伟老师在教学中聚焦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及其互化,通过系统梳理、典例精讲和迁移应用,引导学生掌握不同方程形式的特点与适用条件。教师以启发引导为主,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互评,在形式转换与综合应用中深化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课堂注重教学评一体化,学生参与积极,思维活跃,有效提升了逻辑推理与数学运算素养,实现了知识结构与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莆田第十八中学沈兰玉老师以“文化溯源·认知深化”为主线,通过介绍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起源与价值。在“典例剖析”与“应用迁移”环节,她注重训练学生根据条件灵活选择方程形式,熟练运用斜率、截距等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最短路径”情境中,学生经历了几何问题代数化的完整过程,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异中求通,共研共进
评课活动中,三位授课教师首先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教学反思。其他老师畅所欲言,充分交流,围绕这两节课的差异化教学展开分析和研讨,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三位教师以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独特的教学智慧,对同一课题进行了多维度的精彩阐释,共同构筑了一场充满思维张力的数学教学盛宴。三节课均精准把握了“数形结合”这一解析几何的核心灵魂,但在教学路径上各具匠心。陈建英老师的课“重理联”,以逻辑严谨的知识体系构建和深刻的数学思想渗透见长,引导学生触及解析几何的数学本质;林伟老师的课“重转化”,聚焦方程形式间的内在联系与灵活运用,在“教学评一体化”中夯实了学生的双基;沈兰玉老师的课“重浸润”,将数学史与文化脉络融入教学,使知识在情境与应用中被激活和升华。三种风格,共同诠释了“形异而神聚”的教学真谛。这种“异构”背后的“求通”之旅,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教研热情,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范例。
此次“同课异构”不仅是一场教学技艺的展示,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碰撞,成功描绘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教研新图景。
撰稿:陈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