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推动发展 | 创新课程促改革,手持技术助教学——莆田五中化学组主题教研暨创新课例展示活动
浏览次数:    时间:2024-01-09 10:03:16

为将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融入课堂,着力探索数字化实验育人路径,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3日上午第2节,莆田五中化学组徐晶晶教师开展了探究氢氧化镁处理废水的原理——《沉淀溶解平衡高三一轮复习》一课的教学研讨活动。

图片1.png

徐晶晶老师创设了3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数字化实验情境,将较为抽象的沉淀溶解平衡转化为简单的曲线表征。

图片2.png

并围绕素养等级目标,基于学生实际学情设置了5个主要教学环节:(1)由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如何处理酸性印染废水”,通过引导学生对可选试剂的分析,进而引出学习主题。(2)通过提问“难溶的氢氧化镁悬浊液呈碱性”?结合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的手持技术实验,从定性和定量角度突破难溶电解质的“可溶”特征。(3)对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镁悬浊液中加入盐酸,探析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结合实验现象及数字化实验曲线的表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概念以及外因大于平衡移动的思想。(4)设置氢氧化镁固体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通过对现象以及定量的数据验证,建立沉淀的转化思想。(5)结合数字化实验曲线,运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利用QKsp的关系,解释实验曲线的变化,建立知识结构化。

图片3.png

图片4.png

图片5.png

本节课充分发挥数字化实验的曲线表征功能,用“四重表征”认识沉淀溶解平衡中的沉淀溶解、生成和平衡。本节课创设了以“氢氧化镁处理废水”为主题的3组数字化实验情境,系统地解决难溶电解质的“可溶”、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溶度积常数等问题,通过测量溶液中的pH的变化,用曲线表征出溶液中微观离子的变化,充分挖掘宏观、微观、曲线、符号四重表征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

图片6.png

图片7.png

课后,听课的老师们针对本节课开展了评课研讨活动,各抒己见,现场氛围热烈,指出了本节课的亮点与不足。老师们认为,利用手持技术发挥了数字化实验的精准、定量的作用,解决了传统实验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发挥了数字化实验直观、直接的作用,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立足于高三一轮复习,具有深度和意义,也加深了学生知识体系的结构化。莆田五中化学组全体教师会继续立足于新高考背景下,在实践中创新教学课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实现高效复习。


撰稿:徐晶晶

编辑:徐晶晶 吴圆方 处室审核:林建明 校级审核:林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