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焕异彩 集思广益共成长 | 城厢区郭彩霞名师工作室送教下乡暨主题教研活动
浏览次数:    时间:2023-05-12 15:26:41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学有所悟,而后笃行。为深度推进课程改革,贯彻落实“双减”文件精神,践行“课标”理念,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加强城乡校际教研交流,提升教师专业素养,2023年5月10日,城厢区郭彩霞名师工作室送教下乡暨主题教研活动在莆田第十二中学开展,工作室成员和十二中化学教师全员参与。

图片1.png

同课异构焕异彩,匠心研思皆有色。以高一化学必修二《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为例,由莆田第十二中学龚哲杞老师和莆田第五中学陈朝阳老师、吴思娴老师进行公开课展示。相同的主题,不同的教学构思,教学课堂形式多样,教学内容精彩纷呈,打开了共同体教师们的教学思路,形成了浓郁的教研氛围,达到了共同学习、共同提升的目的。

第一节课由龚哲杞老师执教。龚老师首先以铁制备氯化铁为例,介绍物质制备中反应路径的合理选择。接着以生成物氯化铁中Fe3+的不同检验方法,进行演示实验,根据现象选择灵敏度高的KSCN溶液。以制备氯化亚铁为由,引出Fe3+、Fe2+之间的相互转化,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不同价态铁的化合物转化需要选择哪些氧化剂和还原剂,最后以“铁三角”归纳铁及其化合物转化的合理性选择。教学中运用实验探究、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实验设计,及时小结,帮助学生理解原理。

图片2.png

第二节课由陈朝阳老师执教。陈老师通过人体贫血自检表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围绕科学补铁这一话题,通过任务驱动展开本节课。任务一:模拟制备补铁剂氯化铁,让学生从物质类别和核心元素价态两个角度去对铁及其化合物进行分类。并且通过构建价类二维图,设计制备方案。初步建立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认知模型。任务二:模拟检验补铁剂中铁的价态,让学生掌握离子检验的一般方法,通过分析得出不同离子检验方法的优劣,并通过演示实验选出较为理想的检验试剂。同时让学生体会离子检验时其他离子对检验可能造成的影响。接着通过亚铁离子与铁离子转化的实验探究,了解亚铁离子与铁离子转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感受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和重大价值。任务三:补铁剂含量的测定,从定量角度介绍测定的两种方法,明确补铁须适量。

图片3.png

第三节课由吴思娴老师执教。吴老师首先通过丹霞地貌的“红”这一真实情境引出铁元素。教学中通过驱动式任务,以价类二维图、资料分析、趣味实验和探究活动为载体,将铁盐和亚铁盐的性质、检验和转化等知识统摄其中。课堂上通过运用价类二维模型,丰富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自主设计和实施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基于实验事实准确描述现象,解释现象,形成证据意识,于“红色丹霞山”和“雪山”的转化这一趣味实验中构建物质检验和转化的基本方法论,深化“物质变化是依据一定条件、规律”的变化观,寓教于乐。最后通过探究补铁剂中的铁元素检验方法,应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模型,了解铁元素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化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图片4.png

思维碰撞促提升,集思广益共成长。课后,工作室领衔名师郭彩霞主持交流研讨会,围绕主题《基于证据推理的元素化合物教学实践研究》进行评课交流。首先,三位执教老师分享备课思路、磨课经历和教学设计的创新之处,听课老师各抒己见,肯定亮点,学习创新,也提出中肯建议。无论对于执教者还是听课者,都受益匪浅。之后,郭彩霞老师做了总结发言:精彩的三节“同课异构”,亮点纷呈。龚老师围绕铁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主线,引导学生实验探究,亲历化学实验之美,种下科学探究的种子;敏锐捕捉课堂生成性信息并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凸显教学智慧。陈老师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式教学,让学生轻松掌握必备知识,发展关键能力;科学补铁,是有深度的教学、有价值的学习。吴老师采用任务驱动式趣味教学,创新设计,思维建模,构建物质检验的基本方法论;特别注重工程思维的培养,授人以渔,又寓教于乐。三节课均通过发现实验、生活、生产等事实,进行证据推理,构建认知与实践模型并优化,实现思维进阶,培养并发展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与证据推理意识。

图片5.png

独行者步疾,结伴者行远。此次名师送教活动的开展,真正促进了老师们智慧的交流与碰撞,让老师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课堂教学“同”、“异”的教学魅力,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借着这一次次的教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教研之花争奇斗艳,在教研路上尽情“撒欢”!


撰稿:吴思娴


编辑:吴圆方 处室审核:林建明 校级审核:林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