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第五中学新课程设置方案
浏览次数:    时间:2020-08-20 10:52:04

福建省自2020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起,进入高考综合改革。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符合我校特色的课程建设,构建“五育”并举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福建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和《普通高中2017级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等文件的内容,结合学校“两真”教育精神,在总结学校“2007年课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莆田五中高中课程方案》,以推动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学校课程与教学工作。

我校将以新课程实施为契机,紧跟时代与社会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使课程实施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使课程真正成为学校教育、学生发展、教师成长的重要载体,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学校品牌、创出学校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实现学校特色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

一.课程目标

在课程实施方案的指导下,立足校情,注重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严格按照福建省课程计划规定的科目和数量,开齐开足课程。拓展型课程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科技、艺术特色,精心设计了各类自主、限定拓展课程,无痕融入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探究课程则分为长期和短期两大类,不断挖掘校内外资源,丰富和完善学校探究型课程,为学生提供不同方向和层次的探究体验。继承和发展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继续完善学生人格持续发展的德育体系,继续推进“体教结合”、“科技创新”教育,不断深化艺术教育,不断探索完善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高考全国卷的考查的内容之“突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特点设置各学科课程的模块安排。

.课程设置

(一)学制与课时

1.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 52 周,其中教学时间 40 周,社会实践 1 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等)11 周每周 35 课 时(按 5 天计算,每天 7 课时),每课时按 45 分钟计。校历由各 设区市(含平潭)教育行政部门按学年编制下达并报省教育厅备 案,各高中学校严格执行。每学年分两学期,每学期是否分学段 安排课程,由学校根据本校各学科教学安排自主确定。

2.18 课时为 1 学分,科目教学时间安排一般为 18 课时的倍 数。日常教学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原则上不安排学科类课程教 学,鼓励安排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党团社团活动、项目研究等实 践操作与体验活动。

3.经设区市(含平潭)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在保证科目教学 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学校可根据教学改革需要,调整课堂教 学时长,开展长短课时相结合的实践探索。

(二)课程类别

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其 中,必修、选择性必修为国家课程,选修为校本课程。

1.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所有学生 必须全部修习。

 2.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 要设置。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学生,必须在语 文、数学、外语和选择性考试科目课程规定范围内修完所有选择 性必修课程;同时结合兴趣爱好,在其他科目中选择部分内容修习,以满足毕业学分的要求。

 3.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由学校根据学生多样化需求,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学科课程标准的建议以及学校办学特色等开发设置,既包括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基础上开设的学科拓展、提高类课程,也包括学校在上一轮高中新课程实验开发的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基础上,进行凝炼和提升并经学校课程委 员会审定设置的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修习。

(三)科目设置与学分

普通高中开设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 物理、化学、生物学、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或 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国家课程,以及选修课程(校本课程),具体科目及其学分要求如下:

222.png


(四)科目安排

1.科学均衡安排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校本)三类课程, 合理安排每学年授课科目,特别是控制高一年级必修课程并开科 目数量。选择高二、高三参加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科目,如果 在高一正常开设,可在前期适当增加初高中衔接内容或适时适当 增加选择性必修内容,或适当调整周课时数。 必修课程原则上按学期或学年统一安排,三年内完成必修 88 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学生根据高校专业科目指引、兴趣 爱好和毕业学分要求自主选择。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考试的学生,应修满所选科目选择性必修 38 学分,余下的不少于4学分由学生选择其他部分学科内容修习,鼓励学生选择体 育、艺术相关模块修习,对未选择思想政治科目选择性考试的学 生原则上应至少选学 2 个学分的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 修习。 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学校结合实际安排, 不少于 14 学分,其中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基础上设计的学科拓 展、提高类课程之外的课程不少于 8 学分。

2.外语包括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我校大部分学生选择英语作为第一外语语种,少部分学生选择日语为第一外语语种。

3.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其必修内容分别按3学分设计模块,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鼓励学校每学年分别选择信息技术或通用技术两学科中的一门开设,上学期1学分共18课时,下学期 2 学分共36课时。

 4. 艺术必修内容6学分,学校选择开设音乐、美术两科的必修内容分别按3学分设计模块,音乐课程3个学分选择必修与2个选择性必修模块组合进行修习,美术课程3个学分由2个必修模块和2个选择性必修模块组成,开设模块学校根据课程标准确定。学校创造条件在开设音乐、美术基础上,统筹1-2个学分修习艺术相关模块,加强学生艺术素养。

5.体育与健康的必修内容 12 学分,包括必修必学 2 个学分 (体能和健康教育)和必修选学10个学分(6 个运动技能系列), 其中体能模块安排在高一学年,健康教育模块分散在三个学年进行;高中三年仍然开设必修选学运动技能系列10个模块供学生选择。遵循体能训练原则合理安排体能练习,在运动技能课堂教学中每节课至少安排 10 分钟针对性的体能练习。

6.综合实践活动共8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 6 学分,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完成 2 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原则上1个学年完成1个课题,其中4学分安排在课内进行,确保每周1个课时,其余2学分安排在课外进行。社会实践2学分,包括党团活动、军训和社会考察等。因地制宜,科学安排综合实践活动,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7.劳动共6学分,在高中三学年持续开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其中志愿服务 2学分,安排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 40小时,以集体劳动为主,适当走向社会,选择服务性岗位和职业体验岗位,以及大型赛事、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 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其他4学分学习内容与通用技术的选择性必修内容以及校本课程内容统筹,至少在通用技术选择性必修内容技术与生活技术与职业系列中选择 1 个模块,并从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中自 主选择 1-2 项生产劳动技能,劳动所选择的模块不与通用技术科目所选择的选择性必修模块重复,学分不重复计算。

8.选修课程(校本课程)应在各学期适当分散安排,高一高二学年和高三学年第一学期,每个学生每周至少有 2-3 个课时的选修课程学习时间,其中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基础上设计的学科拓展、提高类课程之外的课程每周安排不少于 1-2 课时。

.实施策略

(一)规范课程课时安排。

依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合理安排高中三年各学科课程,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国家规定课程,保障实验教学内容和课时,不随意增减各科目学时总量。突出思想政治课关键地位,充分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强化铸魂育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体育与健康三个学年每学期均开设,并结合学生运动爱好和特长以及个性发展需要提供选择性模块。开设音乐、美术选修课程,发展学生艺术兴趣和特长。每周安排1课时劳动教育课,开展志愿服务,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与通用技术选择性必修及校本课程相关专题内容统筹。推进“五育”课程融合,充分发掘课程资源,丰富选修课程,积极开展校园体育、艺术、阅读、写作、演讲、科技创新等社团活动,科学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二)加强教学组织管理。

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有序推进选课走班。统筹考虑师资队伍、设施设备、学生发展需要,以及高校专业录取要求,科学合理开设选课组合,尽力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需求。开好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加强学生发展指导,编制学生选课指南,引导学生科学选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教师配置、班级编排、学生管理、设施配备等方面的统筹力度,逐步形成行政班和教学班并行、科学规范、高效有序的教学组织运行机制。

(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坚持立德树人,树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观,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完善“读思达”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大课程资源整合力度,将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研学实践等课程资源优化整合。

(四)强化实践体验教学。

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调动家庭、社区、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衔接和相互融合。利用校内各类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社团活动,满足不同禀赋和特长学生成长需求,增强育人实效。打造社会实践大课堂,有效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中学社会实践基地、中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中学劳动教育基地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现代企业、美丽乡村和海岛、国家公园等各类校外资源的育人作用,为学生提供丰富、便利的实践体验机会。

(五)构建教育教学新生态。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分析与学情分析,推进精准教学、精准辅导,运用AR、VR等技术优化教学情境,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人与资源的无缝衔接,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教学新生态。

(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深化新课程研究和实践,适时组织对口帮扶学校开展改革研讨会和经验交流活动,推广辐射课程改革成果。

(七)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

发挥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利用传统校园文化资源,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遵循办学理念,根据学生的需求、个性、特长,发挥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彰显办学特色,我校将校本课程整合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大领域,按照语言文学 、数理逻辑、探究创新、史学哲理、躬行育人、艺术技能、阳光体育、社团活动、大学先修九大理趣课程群进行开发、构建和完善,形成符合学生兴趣、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的特色“理趣”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如下:

1.jpg


编辑:沈锦泉 处室审核:薛继晶 校级审核:郑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