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第五中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材料【2018年第2期】
浏览次数:    时间:2018-02-18 00:00:00

【材料一】



坚决反对好人主义(思想纵横)

张 帆

《 人民日报 》( 20180207   07 版)

“做个好人,是每一个人从小便常常听到的长辈教诲,也是中国人朴实的道德追求。但是,我们千万不能把做个好人理解成好人主义。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强调坚决防止和反对好人主义。好人主义是党内生活中的一种不良风气。一无立场、二无原则、三无底线的好人主义,实际上是侵蚀党内良好政治生态的害人主义、坏人主义。

毛泽东同志曾经给好人主义这样画像:因为是熟人、同乡、同学、知心朋友、亲爱者、老同事、老部下,明知不对,也不同他们作原则上的争论,任其下去,求得和平和亲热。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做彻底解决,保持一团和气。好人主义者用庸俗的得失观看问题,用扭曲的是非观判对错,用狭隘的利害观干事业,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心中的小算盘算计的都是一己私利,将党和国家的需要以及人民的利益弃于脑后。好人主义就似糖衣炮弹,表面甜蜜,危害却非常巨大。

首先是弱党弱政。好人主义者从庸俗的处世哲学出发,罔顾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讲政治、只讲人情,遇到矛盾不睁眼、遇到真相不揭露、遇到问题不解决。如果任其发展,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就无法实现,党的基本方略便难以落实。好人主义还会进一步演化发展为宗派主义,进圈子、拜码头,压制正气、助长歪风邪气,不仅侵蚀党的生命肌体,而且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其次是误国误民。好人主义者之所以不愿批评人、得罪人,是想换取群众基础好美誉,谋的是自己的升迁之路和私利。本该讲原则却变为讲人情,甚至把集体主义庸俗化为圈子帮派,把同志关系和组织关系庸俗化为利益关系和裙带关系。如果好人主义盛行,那么,一个单位、一个地方必将在一团和气中错失发展机遇、损害群众利益。

最终会害人害己。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然而,好人主义者要么对消极腐败、不正之风不管不问,任其发展;要么就以变味、走样的批评来应付组织生活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似抑实扬、明贬暗褒等,都是好人主义者惯用的手段。如此下去,一些同志就会从小错走向大错,甚至滑入犯罪的深渊。如果一个集体的好人主义风气越来越盛,昂扬奋斗的精神风貌必然不复存在。

说到底,好人主义的根源在于党性不强,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失效褪色。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党风政风焕然一新。但要认识到,在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今天仍然要大力防止和反对好人主义。为此,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员、干部应把党内规章制度作为言行标准,把造福人民群众作为政治担当。讲政治就必须旗帜鲜明,不做两面派、不当老好人,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对歪风邪气作毫不妥协的斗争。同时,要在党内营造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氛围,批评者实事求是,不怕伤面子、不怕结梁子,要让被批评者红红脸、出出汗;被批评者也要做到闻过则喜、从谏如流,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有不怕闹、不怕告、不怕没选票的气魄和胸襟。

坚决防止和反对好人主义,还须构建制度与风气的双重保障。制度是刚性的笼子,风气是柔性的约束。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为那些正直果敢、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让大家敢讲话、敢批评。在制度保障下,养成讲真话、说诤言、干实事、实干事的良好风气,让真好人,让好人主义者




【材料二】


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李慎明

《 人民日报 》( 20180208   07 版)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重要论述言简意赅,事实上包含着五个概念: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确理解这五个概念的科学内涵,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始终高擎的伟大旗帜

早在192011月,毛泽东同志就形象地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这样一面旗子。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在大会的主题中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始终高擎的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中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但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坚持发展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在各个方面都取得重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5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5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这充分说明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坚定四个自信,本质上就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体现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体现为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个社会中,经济是基础,既是政治上层建筑的基础,也是文化上层建筑的基础。这决定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当然,经济发展道路首先体现在政治上层建筑之中,表现为一定的经济制度,这可以叫作应然;但这一经济制度在经济领域运行的实际状况则属于经济基础范畴,这可以叫作实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体现为应然经济制度在实然经济领域的落实上,主要体现在所有制和分配关系、人与人关系的实际状况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积极稳妥解决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上差距过大问题,不断朝着共同富裕方向前进。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体现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国家和民族才有美好前途。

当前,人们也经常提中国道路。从广义上讲,中国道路可以包括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之路;从狭义上说,中国道路专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在,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关注越来越多、认同越来越高,国际国内都在热议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提法,一是给人有完成时、不再发展的凝固之感。事实上,当前我国发展方式正在转变之中,不能说已经成为一种固化的发展模式。二是有推广甚至扩张之嫌。因此,不宜简单地用中国模式来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应该用中国道路的提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真理同我国改革开放新的实际与新的时代特征相结合,主要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像为了表示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许多重要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因而将其从马克思主义中单列出来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许多重要方面也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因而将其单列出来。

还应指出的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这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适应这一新时代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建立和形成、改革开放时期逐步丰富和完善的崭新的社会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特点和优势;是在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有效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我国国体与政体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在这一根本制度之下,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相应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坚定制度自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我们为什么反复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呢?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二是坚持党的领导源于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是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在革命时期要取得革命的成功需要党的领导,在建设特别是改革时期,只要有一套健全的政治体制并坚持依法治国,人民就可以当家作主了。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坚持党的领导不仅是夺取和掌握国家政权的首要条件与普遍规律,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首要条件与普遍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以说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是我国积极借鉴过来的世界各国、各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几部分并不是并列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厚沃壤,积极借鉴过来的世界各国、各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益滋养。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上述五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我们党始终高擎的伟大旗帜是管总的,它规定了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根本性质和方向。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深厚基础,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作者为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顾问)



【材料三】


深刻领会新思想 奋力走好新征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李 军

《 人民日报 》( 20180207   07 版)

党的十九大的一个重大历史贡献,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思想指导新实践、引领新征程,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首要政治任务。

新时代催生新思想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新时代,催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回应时代迫切需要。马克思说过,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我们党要带领全国人民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赢得主动,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解答时代重大课题。思想是对时代课题的解答。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一个重大时代课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聚焦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作出科学回答,创立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直面时代突出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坚持以时代问题为中心,以更宽广的视野、更深邃的目光发现、思考和把握新时代出现的新问题,提出切合实际、具有针对性的思路和举措,是新时代理论创新的迫切要求。针对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管党治党宽松软、党的领导弱化等问题,针对我国经济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以及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针对一些地方以GDP论英雄、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等问题,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等一系列重要论断和重大举措。这既体现出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又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新思想具有新品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极其鲜明的理论品格。

极富原创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在不忘老祖宗的基础上讲了许多新话,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理论创造,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原创性内容。例如,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重要论述,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体现开时代先河的创新创造,彰显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

极富科学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系统缜密设计,既有认识论、又有方法论,既有战略安排、又有具体部署,既有目标任务、又有路径方向,具有科学真理性、严密逻辑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略概括为八个明确十四条坚持,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思路、大战略、大智慧,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极富实践性。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引领实践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顺应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直面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风险,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既具有科学的理论高度、又具有鲜明的实践维度,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全国人民解决许多难题、办成许多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原因就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这5年多的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既为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又充分证明其具有巨大的实践威力。

极富人民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始终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他还强调,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新思想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彰显亲民、爱民、忧民、为民的真挚情怀,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力量源泉所在。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

新时代展开新征程,新征程呼唤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引领新征程、统揽四个伟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灯塔和思想旗帜。

进行伟大斗争。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但在新征程上我们面临的矛盾问题和风险挑战依然严峻复杂,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更应看到,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伟大斗争的胜利都离不开伟大思想引领。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斗争意识、提高斗争艺术、增长斗争本领,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政治勇气展开伟大斗争,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政治高度把握伟大斗争,以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政治定力推进伟大斗争,以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政治智慧运筹伟大斗争,积小胜为大胜、积小功为大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建设伟大工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造性地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为管党更加有方、治党更加有力、建党更加有效提供了科学指导。在新时代,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决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正在持续推进的伟大事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揭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性、全局性、方向性问题,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新的时代条件下,要深刻领会新思想,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始终坚定四个自信,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篇章。

实现伟大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必须认识到,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现在,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材料四】


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郑新立

《 人民日报 》( 20180202   07 版)

党的十九大把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一项重要经验,把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写入党章,对今后一个时期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新的部署。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只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好各项改革的协调配套、系统集成,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实现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良好开局。

六大改革必须始终围绕一个总目标

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效果这个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深刻表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六大改革,必须始终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来推进,各项改革均要有利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大量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作出的正确选择,符合13亿多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它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展生产力出发,不断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同时构建和完善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因此,改革的方向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更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规定了改革的总方向。在改革实践中,无论是哪个方面、哪个地方的改革,都不可偏离这一总目标。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必将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魅力进一步彰显。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管理能力、社会治理能力、经济发展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是为每一个人创造施展才华机会的需要,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有落实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优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例如,在治理方式上应当包括国家管理、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等,形成一个全覆盖、多元化、多层次的完整高效的治理体系;在治理主体上,应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人大、政协、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的作用,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形成治理合力;在治理手段上,应广泛运用信息网络和智能化平台,建立统一指挥、监测预警系统,提高信息反馈和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通过六大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方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让六大改革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六大改革覆盖国家治理体系的方方面面,构成一项结构复杂、关联紧密的庞大系统工程。各项改革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衡,只有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协同配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应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按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在改革完善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时,都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都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相衔接,都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比如,市场竞争机制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但市场竞争也有局限性,容易拉大收入差距,影响社会公正,这就需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通过完善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等维护社会公正。当前,要把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主攻方向,消除实现平衡而充分的发展的制约因素,消除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体制机制障碍。要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通过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政治体制改革攸关社会前进方向,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动摇。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方向偏了,一切皆错、满盘皆输。要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确保各项改革都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方向,确保各项事业发展都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此,应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通过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文化体制改革能产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要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奠定制度基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凝聚力的黏合剂,能产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应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奠定制度基础。为此,应大力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社会体制改革直接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效果,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保障收入分配公平公正,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把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改革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等体制机制,使各项公共服务与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人口流动的社会状况相适应。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加强国家安全法治保障,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通过社会体制改革,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要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改革生态文明体制,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研究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等。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要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改革合力。

上述六大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系统工程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处于不同地位、具有不同功能。在制定每一项改革方案时,不仅要考虑其自身的特殊性,也要考虑与其他改革的关联性,使各项改革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比如,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经济体制改革应把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制度作为重点任务;文化体制改革应更多关注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社会体制改革应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要任务;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应找到治理农村土地面源污染的有效办法,尽快解决农村垃圾处理和环境卫生问题;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要重视加强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各项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配合,才能形成合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新闻图片

主办单位:莆田第五中学 闽ICP备05007000号-1

学校信箱:ptwzbgs@163.com   邮政编码:351100

学校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棠霞街2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