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未成年人的心灵 构筑民族之魂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初探
莆田第五中学 卓秀如
(此文荣获城厢区举办的未成年热思想道德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评选二等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体现了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在与时俱进。为我们在新时期正确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告诉了我们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需要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四个维度进行优化和创新,努力培养“三个面向”、“四有”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在教育观念上,应强调“人本”思想
在思想道德教育观念上,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思想。
所谓“人本”思想,就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欲望,把人作为思想道德建设主体来培养,促进人的首先发展和人格的提升。以人为本的思想可以用“主体、尊重、爱”来概括。
首先,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相当多的教育者忽视了未成年人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发挥,未关注到未成年人的身心成长的特点,把未成年人看作是被灌输的客体,使未成年人的成长受到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思想道德建设既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要求,我们要善于把这种社会的要求内化为未成年人的自我要求,通过有效的思想道德建设活动,把他们造就成具有自主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
其次,以人为本是以人和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价值观。它要求在实践上全面塑造人,唤醒对“人”的自觉尊重——尊重人的生命、人的利益、人的劳动、人的价值、人的权利、人的人格、人的创造与创新,人的个性、人的自由、人的能力等诸多方面,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必须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未成年人的个性和身心发展规律,波士顿最杰出教师、金苹果奖获得者吉尔伯托·阿西拉帕里拉的获奖证书醒目地写着如下一段话:“尊重是他在课堂上经常使用的一个重要词汇。尊重是指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互尊重,以及自我尊重。他喜欢他的学生,他喜欢他的工作,他善于创造一种尊重的气氛。”尊重能“点铁成金”,使教育对象产生惊人的进步。
再次,“爱”是德育成功的巨大动力,教育者要善于把爱的情感注入被教育者的心扉,在两者之间架起爱的桥梁,热爱他们,以心换心,以情换情。
思想道德建设需要爱,同时也需要培养爱。
培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最丰富之处,那就是让未成年人在心灵深处树立起“爱”,如热爱自然、热爱生命。我曾经看了有这么一篇文章,1971年,首都斯德哥尔摩,当市政工程的铲车朝古树参天的“国王花园”逼近时,一群勇敢的年轻人站了出来,他们高喊:“拯救斯德哥尔摩”的口号,用身体组成人墙,挡在那些美丽的百年古树前面,……终于,政府做出了让步,将地铁绕道而行……。多么幸运的古树,而人们在享受古树荫凉的同时,也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绿色。几十年来,那些年轻的护树者,一直被瑞典公民视为心目中的英雄。这一群年轻人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与童年时代“热爱”的教育启蒙有关,爱的种子已深埋在他们的心中有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愿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以人为本,树出更多更多这样的“人”来。
二、在教育方式上,应突出“体验”模式
未成年人虽不成熟,但心高气傲;充满自信,但往往幼稚;自尊心强,却自制力差;充满激情,却易于波动;喜欢自我表现,却缺乏群体意识,面对着一个个看似单纯却又不简单的个体,如何强化思想道德建设效果呢?那就是教育者必须转变教育方式,由注重单纯的说教灌输向符合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体验”转化,加深思想道德建设印象,从而贴近未成年人的思想实际,增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一是情境体验。课堂创设真实的情境,给未成年人以直观教育,如媒体曾报道:北京某中学将孕妇剖腹产的全过程用DV短片方式搬到了学生青春期教育课堂,学生们看了深受感动,他们被母爱的力量震撼了。当今中国的夫妇,他们对独生子女的关爱之心,大概达到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值,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从来没有停止过向未成年人宣讲母爱、父爱的伟大,但很多的孩子还是没有真正感受到父母在爱他们。让未成年人亲眼看一看“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痛苦历程,其教育的效果要比照本宣科的说教有效得多。二是转化角色体验。如让未成年人理解“尊敬师长”涵义的时候,在学校,不妨开展“当一天教师”活动,让学生体验教师组织活动、备课、讲课工作的辛苦,以获得为人师表的真实感受;在家里,不妨引导未成年人当一回家长,如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体会当家长的艰辛。让未成年人在角色转化中体验被他人需要,爱他人的意义,激发他们心中的情感体验,使之从内心真正明白“尊敬师长”的道理;三是在社会环境中体验。引导未成年人走出校门,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参加社会实践,如让未成年人参加植树护绿、清除城市绿化带白色污染、保护母亲河——环保行等活动。从广阔的社会大课堂里检验、发现、感悟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在大自然、社会中去学会审美、学会感动、学会合作、学会共享、学会尊重,体验劳动的艰辛、体验收获的快乐、体验诚信的魅力……真正让未成年人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尊重知识,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新加坡在中小学开展“日行一善”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学校要求每位学生手头都有一本“日行一善”的小册子,可以随时将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所做的,认为是好的、善的、美的行为记下来,一年内只要行了80个小善,就能获得一枚钢质徽章,持之以恒的积善铸就了这个国家青少年优良的品德,新加坡成为世界公认的文明之国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在教育内容上,应强化“民族责任感”意识
一位哲学家曾说过:“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未成年人纯洁的心灵无纷扰、无杂念,惟一的办法就是要在他们的心田上播下真善美的种子。随着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增强,西方各种各样的思想意识必然影响到思想幼稚、免疫力差、可塑性很强的未成年人身上,为了不让这些未成年人良莠不分地接受这些思想意识。我们就要下功夫在未成年人身上不断地培育民族精神,强化社会主旋律,树立未成年人的“民族责任感意识”。
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华传统文化更强调修德和做人,比如,自强不息、讲求信义、忠于职守、自律奉公、尊老爱幼、重义轻利、见义勇为、严己宽人等都属于民族传统美德。这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非常宝贵的财富,所以,我们当前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必须大力推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规范未成年人的行为习惯做起,使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注重仪容仪表,品德行为、劳动行为等养成教育,注重传统美德传播的时代性、规律性和实效性。让未成年人潜移默化,长期接受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他们就会逐步地明白个人在社会中应坚守的岗位和应尽的义务,更会知道自己在这个社会的历史使命,从而升华出一股对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形成一股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树立起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从而造就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的中华民族。
四、在教育环境上,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育人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未成年人的培养需要各方面因素的有机合成,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未成年人社会生活与交往的广泛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其成熟的心理品质和优良的思想品质,不可能只通过学校教育就能很好地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在信息传播手段现代化和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今天更是如此。因此,学校、社会、家庭一定要携手合作,形成合力,建立统一有效教育网络,形成开放式思想道德建设网络,营造一个浓厚人文气息的社会环境。在社会环境的基础上形成一个个浓厚的学校文化环境和温馨的家庭交流环境。
在学校,教育者除了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关心和帮助未成年人,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的同时,教育者还要通过家长会,让“家长学校”主动“走进”家庭,要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地与家长交流,以取得家长的配合,明确教育的目的,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育才关——那就是把孩子培养成综合素质较高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家庭,家长切不可只抓学习不及其他,多与孩子进行思想、情感方面的沟通和交流,注重营造温馨的家庭交流环境,切忌只重视智力教育和物质给予,忽视对孩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重视营造家庭民主氛围和文化气息,拓宽子女的视野,陶冶子女的情操,我们的家长要做的不是在辅垫着子女要走的路,而是在铸就着子女的心灵,只有铸就子女的心灵,才能让子女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在社会,社会基础教育必须贯穿着“成才须会做人,成人才能成才”教育理念。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倘若一个人,不知道做人的含义、真正价值,这个人对于社会而言,最多只是个工具,不可能承担社会责任,甚至对社会来说是一种负担、危害,缺乏道德的智慧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对一个民族来说,那就是一种灾难。曾报道一位14岁的少年为了证实自己的“才华、价值”,利用高超的网络技术设计一个黑客网站,导致上万台计算机陷入瘫痪,经济损失无法估量。因此,社会对人才的评价和聘用机制要更加健全起来,注重德才兼备。同时,特别要努力营造育人氛围和良好的教育管理环境,形成有效的社会教育监护和督导系统,促使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不断得到净化,营造一个系统的健康、文明、和谐的育人社会大环境,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发展成才,开辟出一片净土蓝天。
200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