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在对未成年人的
思想道德建设中渗透健全人格教育
(此文荣获城厢区举办的未成年热思想道德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评选一等奖)
莆田第五中学心理健康老师 蔡艳香
在这个大地复苏、阳光普照大地,所有的一切都呈生机勃勃的迎春之际,在校园里发生了一起令人发指,又使人痛惜的事情:云南大学的马加爵同学在宿舍里连续四天杀害自己的同学。案件最终以马加爵在海南被捕而告终。至此,似乎应该告一段落。因为人们的疑问终于可以得到了解答,公安人员终于松了一口气,被害人的父母也觉得自己的孩子终于可以瞑目,然而,事情真得可以就这样结束了吗?这个案件所带来我们的,不仅仅是震惊、惋惜、痛心,更应该有反思与行动。在马加爵所交代的作案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杀人的动机仅仅是因与同学发生小摩擦,但事实并非如此,任何行为都是由他深在的思维根源和成长历程决定的。我们从马加爵的成长历程中,可以发现,他性格的内向与孤僻,正由于这种性格使他与周围的人不能融洽相处,这种人际关系又使他陷入了挫败感与痛苦,内向的性格又使他无处倾诉,种种苦闷藏在心中,慢慢地使马加爵的心理状态一步步地滑向极端,性格上的缺陷日益突出,他的心理已经处于一种极度的扭曲状态。
这几年,在我们称为圣洁的净土中,不食人间烟火的未成年学子里也发生了很多起让我们费解同时又是可以找到根源的惊人事件,使我们不得不关注我们未来的接班人:未成年人,他们是怎么了。在这一起起血案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共同点:他们都拥有一个畸形的人格,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我们的教育在对我们国家的未来——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建设中,我们缺少对未成年人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
人格一词,意义颇为笼统,迄今为止尚无统一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指人品,与性格同义,这是最广义的解释;(二)指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这是法律意义上的解释;(三)指人的个性,这是从心理学角度作出的解释。这一领域的解释在心理学史上又主要分为五大流派:①以弗洛伊德、莱格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②以阿德勒、埃里克莱为代表的社会—文化学派;③以奥尔波特、卡特系为代表的特质论派;④以斯金纳、多拉德果勒为代表的学习论派,⑤以凯利、罗杰斯、马斯洛为代表的存在——人本主义派。综合各家的共同之处,可以得到人格一词一般意义上的解释,即指一个人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特有的反应方式和行为模式。在心理学领域里使用人格这一术语,则指个性中除能力以外的部分,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态度、气质、价值观、人际关系,亦即与社会行为有关的心理特质的总和。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对健全人格作了全面分析,以自我实现者的理论提出了许多标准,这些标准具有心理、伦理、性格、能力标准的多重性,较好地反映了当代对健全人格的全面需求和多样化人的呼唤。
我国的人格教育,拥有很长的历史和独具的特色,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鲜明的伦理倾向。许多典籍中贯穿强烈的道德教诲,充满对理想人格的设计。这一方面的突出体现主要有儒家的理想人格的固形和外化,即“内圣外化”追求内在道德与外在事历的和谐统一,是儒家推崇的最高人格境界。儒家的理想人格是指智力(知)、仁、勇(“知、仁、勇三者,天下达德也“)。这种理想人格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人格模式,儒家的人格教育途径,主要有尽心、养性、知天、节制、寡欲、养浩然之气、格物致知、诚意正气、教化与陶治、家教、家训。我国对理想人格或健全人格往往从审美的角度加以把握。健全人格表现为一种美的人生意境,这种评价不仅是一种事实判断,也是一种价值判断,同时也是一种美学判断。健全人格教育可以挖掘人生的美学底蕴,健全人格表现出一种和谐的意境。
从中外的对于人格教育的论述,可以理解为健全人格就是一个人对内外环境刺激所表现的反应方式和行为模式与社会相互和谐的意境,健全人格是各种人格特征的完备结合。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健全人格的特点。
第一,内部心理和谐发展。他们的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智慧和才能、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和信念、性格和气质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他们的内心协调一致,言行统一,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所做所为是否符合客观需求,是否符合社会道德准则,能及时调整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一个人如果失去他的人格内在统一性,就会出现认识扭曲、情绪变态、行为失控等问题。
第二,人格健全者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这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显示出自尊和他尊、理解和信任、同情和人道等优良品质。友谊使人开朗、热情和坦诚。而缺乏友谊的人,在情绪上往往有很大困扰,轻则产生恐惧、焦虑、孤独,重则产生疑、嫉妒、敌对、攻击的心态和行为。对那些嫉妒心强的人,很难想象他们能在互惠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傲慢自大的人也绝不会虚心地倾听别人的意见。人格健全者,在日常交住中既不随波逐流,也不孤芳自赏,能够使自已的行为与朋友、同事、同学协调一致。
第三,人格健全者能把自已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他们在学习、工作中被强烈地创造动机和热情所推动,并能和他们的能力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使他们勇于创造,善于创造,经常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革新,有所建树。他们的成功,往往又为他们带来满足和愉悦,并形成新的兴趣和动机,使他们的生活内容更加充实。
人格品质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熏陶逐渐形成的。我国从古代起就注重从儒家方面对人们进行人格教育,所以在古代的中国社会里面,在有受过教育的未成年人从小就会表现出谦谦有礼,尽心受教化和陶治,很有一番君子之味,而今天就像有位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撰写《人格修养要论》一书的写作冲动始于对现实国民人格的评判和思考。他说,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人格修养问题已成为全球教育注重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如下以下的一些现状:有些同学为一些小事与同学发起争斗,而且行为非常残暴,攻击的目标都是很有致命性后果的地方;有些同学把吃完的东西扔到人家的房子上面;有些同学借了别人的东西,不会说谢谢;有些同学在车上踩了别人的脚,不会说道歉;这所有的一切都是让我们呼吁健康人格教育,呼吁在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中渗透对健康人格教育,试想一个学生灵魂不健康,人格不健全,即使有最优秀的成绩又有什么用,因此学校在抓升学率,抓学生的学习成绩,抓智育的同时,不要忽略了人格教育。在上世纪年代开始,素质教育的呼吁浪潮一波通过一波,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人格教育,在我们急于提高素质教育内涵的时候,我们又怎么可以忽视呢,所以在教育工作中,两个文明即物质文明(成绩)及精神文明(思想)也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才是学校教育的真谛所在。
人格教育同时是时代的要求,当今社会充满激烈的竞争,勇于探索、善于竞争、富于创造、积极进取,有协作精神和承受挫折、勇于适应新环境等是知识经济时代对现代化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的革命、知识学习的革命,不断对人才提出挑战。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就必须有一大批素质优良、人格健全的人来为未来的现代化作出贡献,为中国的未来添砖加瓦,因此,在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渗透人格教育也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北京大学第一位校长蔡元培先生可以说是“先知先觉”,他在本世纪即提出“国民教育以养成共同健全人格为根本方针”。目前,许多国家的教育研究中心已从“智力开发”转向“人格培养”。
那我们要怎样在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中渗透健全人格教育呢?
一建立一个有利于健全人格形成的社会环境。
我们说一个人的发展受遗传、教育、环境的三大要素的影响。同样,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主要受社会环境即教育的影响,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在学校大都受“为人诚实的教育”,但为何走向社会后很多人违背了这一做人的基本准则,变成“知”“行”不一的双重人格呢。这是因为社会的利益导向了问题。诚实的人看到虚伪的人由于虚报成绩“升职”、“获利”,而自己却因为诚实“吃了亏”就会自我调节,转向虚假。如果这个社会是以诚实、公平、信任作为基本原则,作为社会竞争的途径,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培养出健全人格的人才来。
二建立一个“真、善、美”的教育环境。
军事上能“兵不厌诈”、“声东击西”,“真”和“假”之间有一种目标相融的统一性,然而教育上的“真”和“假”之间却是一种水火不容的对立关系。立于“真”,方有“善”,也才会有真正意义的“美”。而我国的人格教育正在面临“假”的侵蚀:做给广大教师观摩学习的“反复排练”、中看不中用的种种“时装表演型”公开示范课;课堂中拿腔做调、哗众取宠的所谓“民主”;貌似启发引导,实则暗示或告白学生答案以求举出“森林般的小手”的所谓“启发”;不管教学对象,凑合做个样子便收场的所谓“讨论”;分数至上,升学率至上,投机钻营,徇私舞弊。这样的一种氛围、环境怎么可能会培养健全的人格呢?随着我们进入世界贸易组织,越多地参与国际竞争,国际上那种要求公正、信誉等这样的环境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创建一种“真、善、美”的教育环境,只有这样通过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环境里去培养未成年人求真崇善,产生信仰、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健全的人格。
三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人格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建立一个健康的人格,就得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所以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对未成年人进行人格教育方面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来了解影响人格方面的因素,然后从这些影响因素来进行教育。人格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我们可以从人的气质、性格、能力方面着手进行改变,以影响人格,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
人格教育是未来社会教育的倾向,培养一个个具有健全、完美情操的人格、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这样的人才,就要在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中渗透健全人格教育,让我们未成年人继续继承与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更豪迈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资料: 中国基础教育网
2004年4月21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