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传统美德教育谈中学历史教学
浏览次数:    时间:2007-05-28 00:00:00

城厢区树立社会

主义荣辱观征文

一等奖

为己任

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传统美德教育谈中学历史教学

莆田五中  历史组  龚哲山

【摘要】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历史教学,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改进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培养德才兼备的跨世纪新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传统美德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要树立和实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是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时期,但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市场经济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最值得注意和忧虑的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腐蚀和毒害。金钱至上、自私自利和贪图享 受的思想,正扭曲着一些人的灵魂,阻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在现代化建设中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必须创造能够适应新经济关系的新道德体系,即适应时代需要的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样不但能够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而且能够保证物质文明按照既定的价值导向健康地发展。

    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与好评。这个重要讲话,对引导全社会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为我们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准绳。胡锦涛同志的八荣八耻重要讲话,对中学历史教育改革,也有积极的指导价值。 

过去发生的事还沥沥在目,如:我们的国足在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不鞠躬,不献花,不默哀,还有个别队员嬉笑;还有秦桧夫妇的像。以及几年前的日本军旗装事件,此类事件可以说是举不胜举。

面对这些,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历史教育改革更应该从八荣八耻中获得鲜活的启发,在价值导向上积极向学生渗透正确的荣辱观教育,以生动历史告诉学生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可耻的;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该反对的。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实现思想的发展与升华。

二、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思想道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挖掘丰富多彩的典型素材,寓道德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可以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历史学科的特殊功能所在。

    中学历史教材蕴含着不胜枚举的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极好素材,针对当今改革开放形势和青少年学生思想的实际,我认为当前在历史教学中应大力提倡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传统美德教育,其内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精忠报国

    在封建社会中,报国往往是与忠君联系在一起,众多的士大夫以一死报君恩来昭示自身的气节,但更多的志士仁人、民族英雄,如苏武饮雪吞毡、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气贯长虹、戚继光英勇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 、陈天华钟鸣狮吼、谭嗣同快哉赴死,都是在国难当头之时,或为国御侮,或抗争不屈,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从古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直到中国共产党人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都表现了民族和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高风亮节。

    2.天下为公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如墨子推崇的“摩顶放踵,利于天下而为之”、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主张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宪成的“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孙中山提倡的“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这种崇高的志向和博大胸怀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在中国历史上,以天下为已任,为国为民无私奉献者,光耀星繁,代代相传 。从大禹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到班超立志边疆几十年,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到毛泽东的“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都体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3.勤劳节俭

    中华民族自古褒扬勤劳俭朴的美德,所谓“奉公以勤,律身以俭”,史书上不乏这方面的箴言,如“一生之计在于勤”、“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中华民族以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以吃苦耐劳著称于世。如马钧发明翻车、李春建赵州 桥、黄道婆改良纺织工具……都是劳动创造世界的生动事例。墨翟、隋文帝、王安石、范仲淹、明成祖、曾国藩等,均可谓节俭的名人,而周恩来、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节俭的模范。

    4.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奋勇进取的传统意识,提倡做人要“刚健有力”,“自强不息”,为事业要“废寝忘食”。自强不息,奋勇进取,表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民族志气,它使我们这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长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使我们历尽艰难而不衰亡,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

    历史上不乏前人自强不息之记载,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左丘失明而作《左传》;孙膑双脚被膑而作《孙膑兵法》;司马迁被处宫刑而发愤十五年著述成《史记》。这些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生动事例,将激励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奋勇进取。

    5.立志勤学

    从古到今,炎黄子孙立志勤学的言论、事迹比比皆是。从古人的韦编三绝、墨池、划粥、悬梁、刺股、囊茧、映雪、借书、挂角到今人的为民族昌盛而学,为中华崛起而学,其精神感人至深。立志勤学是一种民族责任感,是人才成长必须具有的精神,也是事业成功,国运昌盛必须具有的精神。

    6.仁者爱人

    孔子最早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它除了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作用外,对于协调整个社会人际关系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创建社会主义和谐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要教育青少年懂得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做到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热爱人民的事例,如李冰父子为民修建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救命;林觉民“将爱你(妻子)之心去爱天下的同胞”;罗盛教舍己救人的壮举,都充满着对人民群众关心、热爱之情。

三、历史教学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历史教学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有两条:一为历史课堂教学,一为历史课外活动。这里,就历史课堂教学方面谈些做法。

    教师是历史课堂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他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德育目标、有意识地选择德育内容与手段,达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

    1.制定明确、具体、恰当的德育目标

    学生学习历史这门学科,总是要通过一节节的课堂教学来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的德育目标时要明确、具体。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不但才华横溢,诗艺高超,而且具有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关怀民情等高尚的思想情操。应当以此向学生进行做人要德才兼备的教育。在制定目标时,还要注意恰当。如果超越学生水平制定高深而不切实际的目标,都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深入研究教材,把握丰富的德育内涵

    中学历史教材涉及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教师应该时刻把 “给青少年播下传统美德种子”作为己任,深入研究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包含的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并作统筹安排,通盘考虑,制订施教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任务。

    3.选择恰当的施教方法和手段

(1)说理教育。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说理,即人们常说的“晓之以理”。

一是要寓教于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具体事实的知识对于形成观念和信念,起着很大作用”。教师在叙述历史时 应始终用丰富鲜明的事实来揭示传统美德思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历史知识中提高 认识,懂得道理,逐步形成有关的观念和信念。

二是要启发诱导。中国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倡循循善诱的启发式的说服教育。《学记》载:“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思想教育不能采取硬灌的办法,而应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在心灵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三是要联系实际。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疑虑和不良行为进行教育,但教育时要注意分寸,抓住要害。如我们在看到一些学生不爱惜劳动果实,浪费粮食比较严重,针对这种现象在讲“文景之治”时,着重讲文帝提倡节俭,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景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一个封建皇帝尚且知道崇尚节俭。爱惜谷物,我们是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少年,怎么能不如一个封建皇帝呢?这样就打开了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

    (2)情感陶冶。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人们对种种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认识,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常常怀着不同的情感,而情感是思想品德、信念形成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动之以情,以发自内心之情去讲述历史人物和事件,给学生以爱憎分明的情感熏陶。情贵于真。教师要在塑造学生的同时也要“自我塑造”。

    在教学中进行情感陶冶,使用电化手段作为辅助会收到奇效。利用电化手段可创设情境,“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和人物,调动起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

    (3)榜样示范。一位法学家说得好:“命令的道路是漫长的,范例的道路既简单又实际。”在现实生活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历来重视榜样教育,孔子常举尧、舜、周公等人作为榜样,教育弟子们 “见贤思齐”。共产主义者的崇高榜样是启发学生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教育的强大力量。无产阶级的英雄模范,先进典型,具有高尚的思想品格,是人们学习的榜样。针对中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历史人物的成长道路、创造发明、英雄事迹、豪言壮语或隐性的内容进行讲述,在学生的心灵中树立可供学习的榜样。

    (4)对比分析。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进行比较教学,可以收到烘云托月的教育效果。中国历史上有对祖国对人类做过杰出贡献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也有碌碌无为、游手好闲的寄生虫、恶霸、流氓、地痞;有为保卫祖国而献出宝贵生命的爱国主义者,也有委身外敌,卖国求荣的不屑之徒;有一心为公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有追名逐利的剥削阶级野心家。将这些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进行对比分析,可使学生明白如何做人的道理。

总之,教育与社会是共舞、互动的,人性人文环境被污染了,害教育,也害社会。欲净化环境,须所有公民守望我们共同守望的信念,而这守望最需要的是行动,只有态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今天重温荣辱观中的传统美德,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传统美德教育贯彻在历史教学中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历史教师应当为此做出更多的努力。对于端正我们的价值取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都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历史教学问题》    2004年第4期      《历史教学中的公民教育》  

2、《历史教学问题》     2005年第6期  王加丰  《我国历史教育面临的几个深层次问题》

3、《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11期   任鹏杰  《从秦桧夫妇“站”像说起》

4、《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中国传统荣辱观及其当代价值》

http://www.zxls.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0959

5、《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6第6期   何成刚   《“八荣八耻”与中学历史教育》

新闻图片

主办单位:莆田第五中学 闽ICP备05007000号-1

学校信箱:ptwzbgs@163.com   邮政编码:351100

学校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棠霞街215号